一部講述中國第三代創業者的紀實電影《燃點》將于1月11日上映,劇組耗時14個月,記錄了14位創業者的奮斗歷程。其中既有羅永浩、傅盛這樣的科技企業大佬;也有papi、馬薇薇這樣的內容領域新秀。但是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4位創業者背后的心酸和壓力。
對于前者,我只有純然的欣賞和由衷的敬服,畢竟他們是春秋鼎盛的70后,是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;而對于后者,我的情感就比較復雜,papi的短視頻、馬薇薇的《奇葩說》等我都是從頭開始追的,眼看著她倆一點點火起來,心里很微妙。
本來,我一向沒有偶像情結,也不追捧明星,卻唯獨羨慕papi、馬薇薇這種人——他們和我年齡相仿,背景相似,奮斗的領域也差不多,結果人家比我成功了不知道多少倍。
尤其是各種媒體酷愛搞個大新聞,動不動就是90后企業家,估值3個億云云,看得愈加讓人心煩,大有“你的同齡人都在拋棄你”的架勢。
當然,我心里也知道,許多的頭銜和光環都是炒作,走上創業路就注定要承受煎熬炙烤,當投資人、合伙人、同事員工、普羅大眾都快把你逼到“燃點”,你自己內心是否有達到自己的“燃點”?這大概就是電影《燃點》所要表達的。
去掉那些聳動視聽的標簽,不管那些五花八門的數據,《燃點》只是安安靜靜呈現一個個躍動著的,不愿停息的生命。
我頭一次看到清湯掛面的papi,臉上帶著短視頻里從沒見過的疲憊。難以想象,這個“集美貌與才華于一身的女子”也不得不放下輕松調侃的口吻,去誠懇地闡釋自己,去日以繼夜地和團隊溝通,甚至也能板起臉來訓斥員工。
從自己拍著視頻玩,再到一整個MCN機構的聯合創始人,她說她自己是被逼著去干許多事。
忍不住會想:如果換成我坐在那個位子,又當如何?
記得papi走紅全網后,我不止一次在朋友面前吐槽——她視頻越來越差了,這種水平我也能做!——當然也是含著不少嫉妒的意味。
彼時我還是個上班族,朝九晚五,打卡應卯,回家喝個咖啡,玩玩抖音錄個視頻,心想,這有何難?
如果不是看到《燃點》,我不會體驗到papi背后的壓力——投資人要數據,員工要工資,粉絲要好玩……她不能停;做一個搞笑的視頻或許不難,難的是一直做下去,一直搞笑下去。
馬薇薇也說,對于內容創業,第一年做得成功更多是靠運氣,只有持續每年都能維持優秀內容的輸出,才是真本事。
鏡頭里的她也洗盡鉛華,和《奇葩說》中凌厲強勢的女辯手判若兩人。
我想,我們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受到張愛玲那句“成名要趁早”的影響,憧憬著在最好的年紀收獲最多的風光。而《燃點》并不試圖做什么評判,只是把風光背后的真實人生原原本本展示給你看。
其中幾多代價,幾多痛苦??措娪暗倪^程中反復在心里掂量;結尾,我終于釋然,終于又能平靜地看待那些創業的年輕人,沒有豪言壯語和勵志雞湯,有的只是和普通人一樣的夢想,不一定多高大上,或許是買套房,或許是給父母爭光,或許是真的喜歡做這件事。
羅永浩在《燃點》里說,我不是為了掙錢,不是為了面子,就是喜歡,否則是撐不下去的。
我真的相信了。